top of page



Kobe Ko 評 周睿宏個展《格式化》【艺鵠藝評 ACO Art Critique】
與尚且能忍受的不適並存 「格式化」是一項適用於電子產品的指令,刪除電腦或硬碟內所有資料,並將設備回復至原廠預設狀態的功能。周睿宏個展《格式化》劃分成兩個空間,第一間展廳以垂降的格網狀鋁架《招架》佔據整個空間。在進入展場的第一秒,觀眾便要弓背前行(除非身高真的不高,才能在作品...


Nicole Pun 評 馮可貝與劉清華雙個展: 光散落在四處 【艺鵠藝評 ACO Art Critique】
與爸爸交換一顆眼睛 評「馮可貝與劉清華雙個展:光散落在四處」 你有想過失去視力,或者與親人交換一顆眼睛嗎?逐漸失去視力的恐懼,並非只是肉體的消逝,更是存在的動搖。最近的展覽「馮可貝與劉清華雙個展:光散落在四處」以光線為切入點,延伸至記憶與身體、感知經驗的探索。...


Betty JIU 評 IV Chan Our Birthdays (uncut) performance in Art Central 2025【艺鵠藝評 ACO Art Critique】
生育傳承——所美化的寄生關係 1914年,生理學家R.W. Johnstone對胚胎著床進行實驗,發現子宮充滿致命免疫細胞,會試圖殺死每一個嘗試入侵的外部存在。其後的科學家們嘗試在子宮外的器官植入胚胎,當大家以為胚胎不可能在諸如大腦、睪丸、眼睛等生存的時候,胚胎卻活躍得如魚...


馮曉彤 評 「Re:Entry Permit」(回歸許可) 【艺鵠藝評 ACO Art Critique】
《Re:Entry Permit》(回歸許可):回歸是痛,或不准,或偽命題 「回歸」的意義是甚麼? 「回」和「歸」這兩個字意思非常類同,在很多使用情況下,幾乎沒有分別:我們說「回家」、「歸家」,或「回來」、「歸來」,都是一樣意思。那麼,把這兩個字拼湊在一起的意義是甚麼?...


Rico (iicir) 評 《錯體》 Disembody 【艺鵠藝評 ACO Art Critique】
具身返魅:看黃雅珊《錯體》 趕到展場時,聚會已開始。場內燈光昏暗,人們擠在一起,似在等待甚麼事情發生。樂聲從角落奏起,兩隻戴著極長假髮、穿著土地色緊身衣的「獸」,分別從前後門倒退爬入展場。他們慢慢走至場中央,逐步接近,亮黑的髮在地上拖著塵,同時把人群分開。隨後,各種互相試探...


Emilie SY 評 《天涯斷腸》【艺鵠藝評 ACO Art Critique】
《天涯斷腸》:互媒性與微觀家庭史 張利雄以獨腳劇《天涯斷腸》面對逝去父親的回憶,摒棄了線性的敘事結構,並繞過凝重的情緒。作品集中深挖「日常」的真實性,以形塑家庭的幽微肌理,並透過微小靈巧的生活經驗,甚或物件、音樂及遊戲等方式,重新撿拾與延展跟缺席的父親之間的細碎關聯。他通過...


Kobe Ko 評 黃百亨個展《眼前》【艺鵠藝評 ACO Art Critique】
黃百亨個展《眼前》——藝術家在「過時的」浮光與掠影中看到了什麼? 黃百亨在錄映太奇的個展《眼前》,藝術家以媒體考古的方式試圖探索的包括:視覺傳訊的過程及斷裂、人類與機器視覺的作用方式,以及拍攝與觀看之間的關係。 一步進昏暗的展場便看見散落各處的老舊電視機,以不同面向展示內容...


李浩華 評 《哈哈哈哈姆雷特》【艺鵠藝評 ACO Art Critique】
《哈哈哈哈姆雷特》:探問香港當下與未來的經典變奏 《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復仇記》,流傳逾400年的莎翁經典,經過多年來無數的重演及改編,從地球的另一面來到此地,到底還可以如何訴說與呈現?而我們身處的香港,雖然開埠不足200年,然而她的故事似乎正處於轉折處,在無形的局限之下,...


謝建邦評 記憶的回歸─香港形上文化簡史(1960s-2020s) 【艺鵠藝評 ACO Art Critique】
反覆的辯證:香港主體的剝落史——岑朗天策劃《記憶的回歸 ─ 香港形上文化簡史(1960s-2020s)》 「香港的故事,為甚麼這麼難說?」 也斯當年拋出的問題,持續迴蕩與縈繞於關心何謂香港的人心中,亦構成每一代認真思考香港問題之人的驅力。當然,在如今一片說好香港故事的主旋律...


楊詩月評 Podium Gallery展覽「 極致暴力」 【艺鵠藝評 ACO Art Critique】
暴力與慾望的動力學 評Podium Gallery展覽「 極致暴力」 在全球輿論場中,關於戰爭、惡意襲擊等顯性暴力之討論,已經極度飽和甚至催生出公眾「疲軟」情緒的當下,展覽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如何在闡釋暴力之時,留出複雜性、流動性與多義性的空間?這個問題,在遇上第一件展品《...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