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阿嵐 評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吉普車」【艺鵠藝評 ACO Art Critique】
- acofootak
- Sep 27
- 3 min read

知性過載與身體抑制——「吉普車」
「吉普車」,由前進進製作、黃朗然執導、改編自德國劇作家 Nora Abdel-Maksoud 的「Jeeps」。舞台將觀眾推進「就業中心」式的密室困局:兩名公務員、兩名社會處境懸殊的婦女、一輛可能被引爆的車,一切源於「遺產由政府接管、繼承靠抽籤」的假設。演出透過黑色幽默配合真人騷式訪問推進,兩邊對峙間角色跳出框架講解當下情勢,以及在對白加入TVB爭產劇詞彙,都是拉近劇作與觀眾距離的手法。
原作的尖刺深植德國語境,「Job centre + 抽籤改革 + 名車」合成觀眾一眼就認出的社會景觀。然而來到香港,這套符號未必自動成立。以劇名中的「吉普車」為例,在德語脈絡,它連結到階級炫耀與「安全幻覺」。而在本地,社會對階級躍升與不平等的直覺,多半黏在「樓、學位、家族信託」之上。於是「要炸車」的荒謬張力,難以扣緊港人日常的焦慮來源,觀眾知道劇作的指向,卻沒被擊中。
視角亦構成距離。文本採取「後改革」視角——假設制度已落地,再討論其連鎖反應。這對德國觀眾十分貼身,對香港觀眾來說,則較像外地實驗。雖然廣東話翻譯與本地詞彙已進場,辦公室的規則語氣、冷感質地始終更接近德式官僚,而非港人熟悉的辦事處氣味。
巨型攪珠機視覺化抽籤機制,文件櫃與「爬高取檔」將制度的攀爬與阻滯變成身體動作。圖像乾淨、模型清楚,同時也提醒觀眾這套制度原生於「那邊」。當「名車 = 中產安全」這個比喻難以投入本地處境,圖像愈清楚,愈像一個外來案例的完美圖解。關於「身份/階級/新自由主義下的個人財產自由」的辯證,遂更接近條理分明的報告,而不是能被身體釋放的荒誕。去年12月讀劇版本,因為貧瘠的舞台設計,觀眾更須運用大量想像力來落實舞台上發生的一切,反而更能從愉悅瘋狂的對白,以至荒謬的情景中獲得樂趣。而舞台上為維持能量與張力,演出長時間維持「快、狠、密」:硬切、密集走位、高速對白、連續聲響,把場面擠壓於高壓區。同時,敘事與講解頻繁「彈出/彈入」,資訊輸入極高效。當觀眾迷失在文化語境中,對於舞台上發生的瘋狂處境又能投入多少?但我認為這是非戰之罪,無論是「吉普車」,還是更多新文本面對的共同問題,劇作一開始便設置不少讓觀眾投入的處理,如投票劇中議題,以及將觀眾席劃分為有錢人和普通人區。如果再有公演,將現場變成更像電視綜藝節目現場,會否是更合適的方法?
「吉普車」在翻譯與本地語感處理上(包括對白中的「TVB爭產劇」語彙),亦見心思。但當符號與場域未真正對位,觀眾多停留在理解層,卻難以將資訊轉化為身體反應。這不是觀眾不願意回應,而是回應被鎖在知性裡:我們聽懂了、點頭了,卻笑不起來,更難把笑延伸為刺痛。對本地「新文本」來說,難題從來不只是「忠於原作」或「語言到位」,而是能否把外地的制度想像,換成我們這裡一聽就明的社會觸點。也許只有這樣,笑才能落地,而不是只在腦袋裡漂浮。
圖片來源:前進進官方facebook
-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吉普車」@onandonhk
演出日期:27 – 31/8/2025
演出地點:牛棚劇場














這篇觀察真的很到位——特別是對「吉普車」在港語境裡的符號落差分析。我也感受到舞台視覺雖然清楚,但與本地生活的連結不夠緊密,所以荒謬感難以完全落地。讀到「快、狠、密」的舞台節奏,我竟然聯想到我在玩 Geometry Dash Lite 時,節奏緊湊、每一步都要精準掌握的那種壓力感,感覺演員和觀眾都像是在「跳關卡」,只不過這關卡是現實制度和文化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