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lie SY 評 「跨越邊界與世代:索,海員與系留」展演【艺鵠藝評 ACO Art Critique】
- acofootak
- 22 hours ago
- 2 min read

從檔案飄蕩至身體
檔案是否只有沉默的一面?不少研究與藝術實踐均反覆印證檔案的生命力——如李繼忠及梁志和等香港藝術家,都從歷史檔案的空隙開啟新的敘事與想像,既搖撼檔案作為敘事中心的權力關係,同時亦翻開檔案中常被忽略的皺褶。不管是檔案中未被發掘的情感與日常,還是常被隱藏的視覺文化等,藝術實踐都可以讓檔案活現,而不僅是攤陳在檔案庫中的沉默紀錄。
由舍區及不加鎖舞踊館共同策劃的「跨越邊界與世代:索,海員與系留」,從檔案出發,透過舞蹈展演展開與檔案的對話。是次計劃以鰂魚涌社區及太古歷史檔案為基礎,藝術家潘子懷與張煒彥,共同以跨領域的藝術媒介,構想一場與海相關的記憶與敘事。兩位藝術家花上數月翻查太古船塢的造船歷史檔案,並與相關人物進行訪談,搜集口述歷史,讓兩種截然不同的歷史線索相互編織成有機與豐沛的敘事,而不依賴單一的視角。更重要的是,作品亦不單以歷史資料為創作元素作視覺呈現,兩位藝術家是將檔案中零碎卻四處可尋的各類靈光,穿插於藝術展演之中。
作品中常以水、繩索、手與光影等視覺與物質面向,構織斑駁的敘事。場內投映出連串的歷史圖片,曾在船塢工作的老人緩緩闡述造船的記憶;接下來,投映的不再是宏大的歷史影像,而是老人的手——手上的皺紋,恰巧是另一種「檔案」。造船的身體感知,經過時日累積,刻印在身體上,難以磨滅。同一時間,潘子懷亦在幻燈片上模擬手部動作,讓光照在手上的黑影擴展至場內,讓觀者感應手的粗糙觸感。
張煒彥亦透過作品現場綁帶船的繩索,重演船員的必要工序。藝術家的重演,讓原來對於「檔案」的研究化作具身(embodied)的經驗,從他者的位置轉化為主體。張更利用特殊的平衡板模擬船上搖晃的經驗——他捧著水,水的光影散落場內,如同浮沉海浪中的身體經驗。如此真實的生命故事,從檔案延伸到展演現場,與當下連結,塑造出檔案無法呈現的身體感知。
另一段教人印象深刻的,是潘一邊徐徐放映歷史檔案的幻燈片,一邊敘述她的故事。幻燈機所投映的不再只是歷史檔案,更有藝術家每次置放幻燈片的手,每每提醒觀者藝術家如何介入檔案,牽引出全新的想像與感知空間。直至作品末段,張引領觀者走出展演場,穿梭於舍區。空間內滿布水的投影,微微晃動,如同從檔案到口述故事的流動性質,從檔案飄蕩至身體,解放檔案原有的展演特質。由此可見,檔案並非僅被作品所挪用,而是參與了展演的一部分,流動且鮮活。
圖片來源:舍區提供 @quarryside.hk
-
「跨越邊界與世代:索,海員與系留」——表演研習總結演出
展演日期:2025年10月18日
張煒彥 @waaaiyin
潘子懷 @_sz_wai
項目籌劃:舍區 @quarryside.hk
策劃夥伴:不加鎖舞踊館 @unlockdancingplaza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