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其他新聞

Emilie SY 評「Asterisks」(陳子雯、梁望琛、鄧伯軒、譚敏晴及余沅榆群展)【艺鵠藝評 ACO Art Critique】

ree

複數的物質生命體


宇宙星際常被視為虛象命題,展覽「Asterisks」帶來一場以物質基礎扣連人與環境的旅程。展覽雖不以自然環境立意,卻通過藝術創作中對物料的「媒介化」攤陳對於物質的省思。


「Asterisks」,即文案中常用作註腳與修訂的星號,同樣可從象徵意義指向物質性的理解,如電子所傳達的光束,甚或閃爍的訊號燈等。如此拆解展覽的題旨,便能引領我們嘗試以一種物質基礎的觀看方式去理解這個展覽。


當作品組成星宿般的網狀,錯落在展覽中的各處,物料原有的生命動力亦悄悄地顯露。陳子雯的作品,以其在本地藝術空間Crash作藝術家駐留時留下的物料延續創作,對照牆上作品的相片,彷彿以不同時態展現物料原有的生命力——既凝結在照片之中,同時亦伸展至展覽的當下現場。


如此連接各種時態而釋放物料的力量,還見於鄧伯軒的作品。他將日常物(雞毛掃帚)與軍事殘骸並置,並解放物質的能動性,組成新的嘯鳴裝置,模擬二戰時空投炸彈的警告。尖刺聲不時劃破展場,擾亂本來平滑單一的物質關係。即使是陳舊、被認為早已過時的物料,亦能被重新置換成當下異質的、流動性的聚合體(assemblage)。


梁望琛的作品,同樣組成異質的物質關係——藝術家撿拾的兔子獵物影像,與百顆以硅漆製成的滑鼠球,兩者看似毫無關連,觀眾或許會嘗試以無限的方式連結兩者,組成合理的敘事。然而,物料之間的關聯性,本來就非能以單一敘事概括,梁望琛巧妙地攤陳出如此隨機的關連性,讓觀者重新審視物質。這種對物質的重新理解,源於一波新物質浪潮。如Jane Bennett所撰寫的Vibrant Matter: A Political Ecology of Things提出,非人(non-human)物質也自有其生命力(vital materialism),即使人類的身體亦要仰賴其維持生命。新物質的論述方式打破人們慣常理解物質的層級關係(人高於非人),同時強調各種物質之間不可分割的連繫,物質亦自有其力量與分布的能動性(thing power及distributed agency),並非單純受人類所控制與主宰。


譚敏晴與余沅榆的作品,均見證物質如何自足地生長,形成新的生命體。譚敏晴以紅海藻製成不規則雕塑,發揮物料的韌性。事實上,紅海藻常見於日常食品、藥物與化妝品,而當藝術家重新形塑其模樣,展現物料原有的特性,更能作為抵抗人類榨取海洋資源的詩意宣言。


余沅榆則聚焦於海洋中的生態鏈結構,她重塑管水母的形態——看似單一又相互仰賴的聚合體。即如物質之間的關係,並非以單向與支配的方式存在,而是以合作、關懷的複數關係相依。

 

物質在此展覽所指的,並不單指藝術作品的物料或媒介,而是物料原來的生命活力,早於藝術創作前已然存在。不管是陳子雯以繩懸吊的玻璃碎片;譚敏晴以紅海藻中的卡拉膠重塑的不規則雕塑;余沅榆以松木板及機脂所連結的複合體;鄧伯軒以雞毛掃帚造成收音咪與空軍哨子等,並組成聲音裝置;還是梁望琛的攝影與100顆滑鼠球,眾多不同的物料,並非僅被任意挪用,而是參與了藝術創作的過程,成為不可或缺的行動者(actant),並與藝術家持續互動、碰撞。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

Asterisks(陳子雯、梁望琛、鄧伯軒、譚敏晴及余沅榆群展)

展覽日期:2025年9月7至28日

陳子雯 @xx.ivchan.xx

梁望琛 @josephlms

譚敏晴 @ching_ching988

鄧伯軒 @shawnzytph

策劃 Karen Wong @gnownerak

場地支援 @mooroom.hk



Comments


Recent New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