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vender Woo評 梁翠萍個展「游離分子」【艺鵠藝評 ACO Art Critique】
- acofootak
- 6 hours ago
- 5 min read

紀錄作為動作——思念的藝術
「游離分子」藝術家梁翠萍,以直觀和敏感正視生命回憶中至今最沉重的部分——父親6年前逝世,她以敏銳的觸覺敞開她最真實的生命歷程。
《千骨》、《刷白》、《經過》作品介紹
甫進入展覽,觀眾看到地上一個大大的黑色四方體《千骨》。乍看之下,以為是泥,但這一團黑色卻黑得有點不可思議——比燒烤用炭還要深的實實在在的黑。旁邊設一個電視機,是一部上世代的「大牛龜」(四方形電視),重複播放關於不同鮮花的片段,然後才發現地上一坨不薄不厚的「泥」,聽說是在殯儀場合使用過的鮮花炭化。
梁翠萍整個展覽,都在思考她和過身父親的記憶。父親數年前離世,梁因是次展覽而作出研究,展開她於生死儀式場合的自願性參與工作,並於基督教的生死儀式中觀察及體會生命。這些在殯儀場合使用過的鮮花,生命本已逝去,梁在新界較空曠的地方,以高溫燃燒及以獨特手法處理,讓這些喪禮後的鮮花碳化,成為一觸即碎的固體碳,比喻生命消失,也寄語這些已經過去的生命將成為下一代的養分。
入口右邊,設三幅多媒介畫作《刷白》。這三幅創作中最大的一幅,梁本打算畫父親的肖像,驟眼看有模糊感,實在沒辦法看清楚畫作內容,即肖像的身形或者五官。原來梁完成畫像後,用漂白水洗走,再重複繪畫,包括以碳化鮮花作顏料,然後再用漂白水洗走,並多次重複這動作。在她的視角和繪畫動機裡,大概沒有決定甚麼時候完成這幅畫,但當中的情感卻確切真實。而旁邊的兩幅畫作比較小,以紅色的線在已經塗灰的木上繪畫,進一步摸索追憶和形象化思念父親的動作。這些已經遠走的記憶,透過思考這個動作變得貼近和真實,看畫的人不難看到這種真實帶來的痛苦,或者仍然實在的傷感。
展覽左方,是一段不停播放、投影在窗戶的錄影片段《經過》,片長約43分鐘。梁在片段中遊走在兩個地點和身邊的朋友交談,拍下追蹤父親生前點滴階段性哀傷之旅。這個過程意外地平淡,亦有一點像反芻,在藝術家腦海裡的,哪些是清楚的記憶?哪些是情緒上的感受?感受和記憶不斷交錯,讓人有一種錯覺——離開的人似乎還沒有離開。
門口左邊的作品《空》,探索材質。梁以沉重卻脆弱的物料製成一個空盒子,原來是下面放置一塊玻璃,上面在邊緣放置石灰泥。現場還有不少細心的策展布置,例如整個房間是一個灰色牆紙被撕破的空間,窗邊的景色是面向港島區的樓景山景,窗邊加上一小排碎開的玻璃碎,似乎在暗示生命中這一場父親不可避免的離開,似乎是她的倒刺。
展覽內容的細節及評價
筆者以為,展覽「游離分子」是一個持續思考的動作。如《刷白》中的三份畫作,看上去梁的畫作似乎沒有完成,作畫的動作似乎停在某個重複的步驟中,實際上是示意她對父親的思念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經過》的影像中,重點記錄她和朋友的對話,梁在城中到訪、重訪不同地方,再和朋友傾談他們喪親之痛的回憶時,同時憶記父親逝去的片段。我以為,梁在記錄和思考「在腦海中的父親」。
以文字、繪畫,以至影片的媒介去記錄,梁的「思念」顯然被(不自覺地)放大,赤裸地呈現在觀眾眼前。梁的創作過程似乎才是記錄的整體,她作品的完成點似乎反映她對父親的思念——一直持續沒有完結。
這個展覽亦提醒筆者有關人和記憶的關係。記憶似乎沒有因為清楚的紀錄而變得清晰,記憶的迴路像是迷宮,總是悄悄出現,而當事人不會發覺。展覽讓筆者感受到記憶不會消失,任何有過面對親人離世經歷的人,大概都明白復原所需的時間其實很難預計,以為自己能夠平淡面對,偏偏卻會因為一些小事情而再次放大當中感受。這個展覽不是在討論創傷後遺症,而是呈現如何正視人生中重大的生命經歷。
梁在展覽中重新呈現回憶的方法,毋疑在「勇敢」面對和直視過去,呈現「回憶」的這個動作,似乎無可避免地驚動了本應沉睡的記憶,當時的痛楚以已經沉澱過一段時間的形態重現。她的創作方法亦讓我想起路易斯‧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探討家庭的作品,作品展現出她對父親的糾結是明顯而持續的。生命裡生老病死循環,有人會以比較成熟的姿態去面對,梁的感情較細膩內斂,卻同樣有一種引力,讓到場而有著相同經歷的人釋放類似的感受,亦讓更多人對生命保持觀望的距離和姿態。這個展覽亦讓筆者感受到樸實而直接的藝術創作心態,讓人共鳴。有藝術家亦會以神話的方式來討論人類的群體記憶,這是比較宏觀的處理,梁則以感性直接展露、記錄細節,輕輕打動體驗過這人生關口的人。
這種表達或策展手法,既不是陳述性敘事,亦不是素描或描繪性概念的方法,這裡真正展現藝術家繪畫在當代表達、感受傳遞,以及記錄的更多可能。雖然梁所採取的不是具象的直接表達手法,但透過局部的氣氛營造和含蓄而充滿細節的演繹,無法言語的情感反而能在感受上連結在場的觀者,證實藝術中視覺為語言(visual as language)的更大溝通可能。
梁個展以感受性橫跨不同媒介,以追溯自身回憶作為方法,讓主題得以以記錄的方式成全,達成一種能夠引起觀眾共鳴的感受力。
(完)
梁翠萍 Sally Leung @beavisualizer
簡介:
跨界別藝術家及獨立策展人,透過繪畫、混合媒介及概念創作,探討人類活動的內心狀態,嘗試揭示不可見的精神面貌,探索各種事物的邊界,從而敲問生命的本質與意義。
作者:Lavender Woo @littlereading_hk
簡介:
策展及藝術史碩士,曾於日本留學,開始對當代藝術產生興趣並保持好奇心,並以此為繼續學習文化異同的動力。她以為觀畫為個人經歷和感受的精煉提取。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
《憶.記》第三部曲
「游離分子」——梁翠萍個展
展覽日期:2025年9月14日至10月29日
梁翠萍 @beavisualizer
主辦 @breathingroom.h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