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cir評 中大藝術系本科 畢業作品展《趕在漪淪散去前》【一人一點藝評社 One Point Critique Society】
在平復之前,以波粼作為哀悼 初夏,藝術院校的畢業季。
今年中文大學藝術系本科畢業展以《趕在漪淪散去前》為題,借引聞一多《死水》,將創作喻為水滴,以擴散共感。漪淪的出現,暗示了經已發生的動盪或災難,駭浪驚濤漸次遠去,三十一位畢業生仍秉著決心,以投奔大海的姿態,竭力攪動那一潭將死的烏黑。
踱步館內,物件停留在人為觸碰後的凝滯中,被小心地置放、加工、修整或併合;平面的幻象裡,空洞佔據了基底,而圖像則趨向分崩離析。作品互相緊鄰,成為各種構建而成的場域,此其中不僅僅對是對媒材形式的演練成果,也隱含了失落與頹靡,且傾向幽閉。空凳、破布、殘片、坑洞、鐵支架、床、衣物、人影,種種物象,毋論屬性尺寸,都與缺席的「痕跡」有關。作為索引,痕跡把人的知覺與想像扣連,如雁過留痕,在敘事上將人導向逝去的往昔。 創作者悉心選擇、經營的每種景象,令痕跡在灰色空間內匍匐、蔓延。於此,個體的慾望透過一雙哀悼的手,誠心地對某種消亡和喪失提出了具現化的反饋。
如艾可在《玫瑰的名字》中寫道:「印記會重現某個形體留在我們腦中的痕跡……我藉由影像可以重建形體之外,還可以重建他人心中的概念。」當觀眾在寓言式的廢墟裡直面作品,肉身的感知便催化了人際間的理解,然後個人將匯流成集體,一同在失重的空想中感受(或者承受)。
然而任何對藝術畢業展的泛談都注定是專斷的。文字將每一個人的體驗壓成板塊,磨平差異,以便於紀錄和遺忘。因此唯有在地的沉思,才令藝術的作用超脫自說自話的藩籬。在一切平復之前,每一圈波粼,都須趕及去細看。
圖片由筆者拍攝。 Instagram: @rici_draw_ -
中大藝術系本科畢業作品展《趕在漪淪散去前》
展覽日期:2 - 18/6/2023
展覽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本部文物館展廳一
Facebook專頁:中大藝術 The Art of CUHK
Instagram專頁:@theartofcuhk2023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