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其他新聞

克諾 評 《部落祭壇》【艺鵠藝評 ACO Art Critique】



《部落祭壇》:短暫栽進民族祭壇之後


近年香港編舞不乏對舞蹈劇場的嘗試,但相比海外 ,本地對「沉浸式舞蹈劇場」的探索確實屈指可數。這次編舞梁儉豐以民族舞蹈為題,與幾位現代舞舞者於葵青黑盒劇場試圖打造出沉浸式舞蹈體驗,繼2021年的作品《身體印記II:眾觀》後再次結合劇場與展覽。整體而言相當出色,服裝、配樂以及場地空間的配置恰到好處,將觀眾對作品的距離感這一要素發揮得淋漓盡致,探究民族舞蹈之餘,更向現代社會的文化傳承提出叩問。


作品開首一反常態,非以舞者的動作舞姿引導觀眾,而是事先於黑盒劇場的四邊放置壁佈板,記載不同民族舞蹈的歷史及其圖騰意義,分別有圖騰飛魚及夏威夷的呼拉舞、圖騰戰狼及紐西蘭的哈卡舞、圖騰渡鴉及中國儺舞、圖騰靈蛇及「東方之舞」肚皮舞。幾位舞者各自獨坐在劇場各角的枱上,觀眾自行往不同的壁佈板前觀看,來一趟皮毛的歷史探究,了解民族舞蹈的社會意義及當代演變,亦能細看舞者各自的服飾及極具民族特色的細節,自主性確實有別於一般敘事式舞作。


隨後,幾位舞者化身活生生的藝術展覽裝置,先後呈現出四種不同的民族舞蹈。其中,筆者被身兼編舞及舞者的梁儉豐所呈現的哈卡戰舞所震懾。哈卡舞剛勁兇猛,相傳源於太陽神的兒子旦那羅(Tanerore)為其母親所表演,能使空氣顫抖,象徵勇氣、無畏無懼,而此舞有應用於不少現代場合(如電影《水行俠》好萊塢首映會、世界盃橄欖球賽等)。梁儉豐所呈現的哈卡舞狂野有力,一舉一動簡潔俐落,尤其用力腳踏舞台之際幾乎要將整個空間撕裂,可謂氣魄十足。另外幾位舞者的表現亦相當出眾,肚皮舞的美感、儺舞的神秘、呼拉舞的祈福逐一展現,讓觀眾快速穿越於民族歷史之間,親臨其境。


不得不提,黑盒空間有限,作品亦非以佈景設計為焦點,只有沙地及上方營造部落氛圍的樹枝為佈景,令音樂的節奏掌控變得異常重要。作品挑選的民族風音樂時而原始,時而狂野,加上陳瑋聰的手碟鼓(Handpan)帶來空靈的音色展現出音樂的層次感,於舞作不同階段強調各具特色的民族場景,讓作品的完整度提升不少。


作品的結構變化淺顯易懂,中段開始一連串群舞就如舞作名稱一樣——圍繞並打造出歌頌生命的「部落祭壇」;幾位舞者的肢體互動不算複雜,編舞上略顯靈活,夾雜傳統和現代舞的元素;而不少動作以劇場的正中心為焦點,幾位舞者偶爾走出沙地,圍繞全場起舞跑動,偶有敬拜、祭拜等動作編排。隨著時間推移,作品後段的凝聚力愈發強勁,彷彿前半段扮演不同民族的舞者放下固有身份,如同一體,築起祭壇,互相碰撞之下創造出嶄新的民族舞蹈語言。


是次作品後勁十足,筆者在未段觀賞群舞時好幾次深思,古今中外民族舞所誕生的意義,以及發掘文化根基的必要性。《部落祭壇》的對象遠非只是舞蹈愛好者,更似是對身在社會的每一位提出叩問:每種民族舞的舞蹈語言獨一無二,作為發揚民族文化的媒介,承載千百多年的動人故事。但置於現代社會,民族舞以至大多民族文化卻逐漸被淘汰流失。作品處處強調「共感」一詞,難免代入反思,若一個地方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又如何讓人安心立足?社會對傳統民族文化有時極其憎惡,渴望擺脫千百年來的心理習俗;有時卻極其尊崇,推崇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現代社會對於民族文化似乎不求甚解,此等對待傳統的方式是否過於兒戲?


過份解讀想必亦有離題之嫌。正如梁儉豐於演出後提到,「這次演出幾位舞者的磨擦碰撞相當難得」,惟有不斷交流,一步一步創造出對民族共感的想像,將文化的脈絡擴展到整個社會,才能喚醒人們對自身民族文化的自覺與正視。


@crow.stories_

圖片由 Common Ground 提供

-

續.舞」系列:《部落祭壇》

演出日期:23-25/2

演出地點:葵青劇院 黑盒劇場

Facebook專頁:Common Ground

Instagram專頁:commonground_hk



Tags:

Recent New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