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其他新聞

Kobe Ko 評 WMA 委託計劃 2023/24「家」──姚尚勤:逐格逐像 【艺鵠藝評 ACO Art Critique】



離家的鄉愁——藝術家在影像中追逐的是甚麼?


在2024年談科技話題一點都不新鮮,Art & Tech的潮流也盛行了好幾年,在硬件及軟件形式上的探索的確很多,商業市場當然也不會放過任何賺錢的機會,Apple Vision Pro、擴增實影、虛擬實景、NFT等等。然而在藝術創作上,能掌握科技形式,以科技作為載體,闡述藝術概念及人文關懷的作品卻不多。或許是移居海外的經驗所帶來的共感,姚尚勤的個展「逐格逐像」帶給我很深的觸動,甚至些許的安慰。我在離開原居地之後才開始思考「距離」,對「家」的概念亦產生了變化,原本以為這個距離是客觀地域性的,後來才發現原來是情感性的居多,藝術家在虛擬再製的過程中,試圖從影像中追逐的究竟是甚麼?


展覽的英文名稱是everything is a projection,這句話在展場中不斷出現,我在內心默唸的時候開始思考:我該如何理解這句說話呢?它像在客觀陳述整個展覽的主題,一切都是一種投射,記憶、地方感、對物件的寄情都是投射。但這種投射是主觀的,記憶、對物件及地方的依戀,物件所盛載的情緒都是個人且主觀的。然後我開始好奇藝術家是以怎樣的心情整理出這句話的,旅居者是怎麼拿捏自己與現居地及原居地之間的距離呢?在展覽中,藝術家不斷追逐痕跡的過程,以及複製記憶中的家的嘗試,在錄像中冷靜地陳述着虛擬空間的無菌狀態使氣味無法複製,在我聽來都有一種淡然的鄉愁。經由顯示器不帶情緒地訴說着的everything is a projection,在述說客觀事實之餘,彷彿也在安慰着離家者的鄉愁,這句話帶出了藝術家處理影像的驗證,同時包含了處理舊物、重塑「家」的情緒轉折。


姚尚勤的錄像無關敘事,而是對媒介進行深入的探問:以科技複製是否有效?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要先回答另一個問題:我們有多接受虛擬作為真實?在貨幣都可以虛擬的年代,虛擬製品作為真實進入生活,成為建構社會的一部分,90年代對數碼世界的想像具現化,人類對虛擬與真實的界線每天都在重寫。回到展覽本身,記憶並無實體,虛擬實景甚至比遠去的回憶更能證明當下的存在,在這個語境下,人對「家」的記憶、想念或依戀該如何安放?這或許是每個離家在外的人偶然在夜半承受着的咬嚙般的搔癢。


圖片由作者拍攝。

@kobekobekobeko

-

WMA 委託計劃 2023/24「家」──姚尚勤:逐格逐像

@wma_hk

展覽日期:25/1 - 31/3

展覽地點:中環永和街23-29號俊和商業中心8/F

Instagram專頁:wma_hk




Tags:

Recent New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