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其他新聞

友好分享—【✍🏼艺鵠突發藝評❕】


《卍》:愛,非慾望


鋪天蓋地的文學式對白,以及沒有嘩眾取寵的性愛場面,將整套電影昇華至哲學的層次,透過豐富的象徵、隱喻,勾劃出作者對生、愛,死、慾的理解;並回應作者身處之美國開放的文化,衝擊着日本之傳統,並將整套電影提昇至慾望與文明之衝突的層次。


包覆整個身體每一寸皮膚的和服,象徵着一種文明、承諾、傳統,對性慾的壓抑與束縛;而西化的比較裸露的現代性衣着,則象徵着一種動物性的激情、色情的誘惑,慾望毫無節制帶來的是不穩定與動盪。


電影中描述,當文明遇上原慾,壓抑在外衣底下的原慾就會被喚醒,於是人們就如巴塔耶所言,從人的動物性之中發見人自身的真正主體性,從而背離文明的一切愛與承諾,如康德所言,放棄理性和理智去服從與動物性,差別只在於他認為動物性在文明過分擴張的世界,才是主體的彰顯。電影清晰地描寫着動物性的放縱及隨之而來的偷情、明來暗往,為愛情中人帶來猜疑及安全感的毁滅,宣告着一切文明的象徵—如承諾、契約的失效,以此換來美,放大短暫的激情,以及踰越承諾的偷情快感,甚至願為之而死,在此,激情成為宗教。


於是,我們發見文明與動物性同時存在與人之中,是一體兩面的,亦即貫穿整套電影的象徵——袒露豐乳的觀音。兩者無時無刻在角力,所以,這裏並沒有踰越與自由,只因人只有在這可悲的二元中作出取捨、選擇。


在激情與慾望之中,愛在哪裏?是的,並沒有。在一切激情之中並沒有愛,故愛非慾。愛是一種狀態,平淡而持久,在不穩定之中的穩定,衪是一種內心的知足、安定。相反,慾是短暫而浮躁的,只得不斷向外在索求,藉以填滿充塞自己無窮的貪婪,並獲得了名為「自由」的假象。


慾望是強大的生命驅力,鼓勵出人們行動,但一經得到就會捨棄。求其緣由,是因為心之不安是作為其力量的源頭,臣服於慾望於是不是巴塔耶所說的人的真正主體性之所在,而只是如同文明一樣壓抑着動物性一樣,反過來壓抑文明的一切,殊途同歸,不見其獨特之處。如果這樣就是主體性,那麼成為一個徹底的文明人亦是主體性的彰顯,即便考慮巴塔耶所說的工業化與文明的脈落底下仍然。但是,最重要最核心的分別在於,巴塔耶式的激情信徒失去了安定的心靈,一切行為受制於不穩定的慾望,這種看似跳脫的心靈,實際上並不能服從自我的計劃與意願,所愛所想的一切如同點燃的香煙,可以隨手弄棄,這是自我的讓渡、放縱與放棄,甚至執行其計劃之外的「浪漫」自殺殉情,自由在此的意義沒有維繫之意,而是迅速建立與迅速拋棄。


真正的自由在愛之中才可找到,先決條件是要求意識到愛是一種持久的狀態,而非短暫的慾望。而當愛情中人皆意識到這觀念,那麼就會產生一個具有真正力量的悖論:在穩定之中,才能追求真正的不穩定。換言之,在穩定平淡持久的依附關係之中,才可以有力量發展自己的一切。


於是,愛——自愛、情愛、對人類的愛、對自然一切的愛、對神的愛——一種內心平和的狀態,是一切主體性的開端。


而巴塔耶的激情理論在此富有貢獻,貢獻了一個很好的反面讓我們揚棄,讓我們得以逼近生命、愛與自我的真正模樣。


筆者Instagram: @hoiyim_reads @luna_house_hk -

《卍》

1964/日語/91分鐘


《卍》(1964)由增村保造執導,改編自谷崎潤一郎的同名原著小說。










Tags:

Recent New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