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其他新聞

燕麥 評 家中蔭影 【艺鵠藝評 ACO Art Critique】



策展空間至作品之後,我們如何觀看現場行為?


展覽從游離者的角度出發,從「裝修」活動中探討家的生成與流動。當中有八位不同媒介的藝術家參與,由黎倩華(阿步)策展。五月十七號開幕,展期至六月十日。久沒為展覽與表演作文字整合,暫且以這篇作展覽與開幕表演的觀後筆記。


展覽作品媒介繁多,有攝影、現成物、陶瓷、影像、出版物、形體與音樂現場表演等形式圍繞「家」與「影子」呈現。說實話我很好奇這些各個媒介的藝術家是由什麼契機被組織在一起的,當中又有過怎樣的討論去延伸至最後的創作成品。但我先寧可把各個藝術家看作獨立創作,再從獨個作品中理解它們如何互文、相互纏繞。

首先,走進展廳,看見的便是從左面牆壁拉伸至右面牆角的粗質棉繩,立刻在空間上產生一種割裂的、拒絕進入的體感。其後便發現作品散落在展廳各處,有種雜亂卻又繞有距離感的佈局,懸掛的水晶燈也打破了整體空間的平衡感,甚至產生某種壓迫感。展廳中主空間的燈光運用尤其關鍵,發光處除了少量射燈,更來自環繞著整個主空間水平儀的螢綠色線與一顆電子燭光,營造著一種神秘、幽閉、擁擠、隱密的觀感。


空間之外,想提及的作品有二,江耀榮的《灑掃蔭影》與黎倩華的《浴室》。《灑掃蔭影》裡是許多清潔行為與清潔劑近景的畫面,有字幕卻是無人聲的,影像聲音只來自畫面中的吸塵器、掃地聲等。字幕中的文字是情感抽離的,「古有柴米油鹽醬醋茶,今有藍威寶、碧麗珠、滴露…」,又有用洗衣粉與骨灰類別,予人強烈的木然,你彷彿能聽見一個自言自語般的聲音呢喃。《浴室》,一份直接運用聲音的作品,你需要走進一個狹窄的空間,坐在一張凳子上,牆就抵在你面前。左側是浴簾,打在浴簾上後方的射燈像極了炫目的太陽。而聲音來自凳子底下的掃地機器人:「我留意到影子,因為我時常一個人在家中。因為我需要很多時間獨處,我獨處的時候才能夠獨立思考。」 而錄音的環境聲是室外的噪音、車聲,這與話語內容形成反差,然後是斷斷續續形容居家空間的話語。值得提及的是,這兩份作品也在整個空間中營造著細碎的聲景(soundscape),而整體而言的展覽體感是連貫的。


開幕表演,表演者有黎倩華、鄧子豐與江駿傑。現場表演當中,我發現作為觀眾視角很難將每個表演者割裂開來理解,我相信表演者之間是有準備與溝通的,雖然是即興現場,但他們之間必然是相互作用的,我甚至看見某種人物與平行的故事線。當中的線索有許多。進場時,黎穿著風衣、鴨舌帽帽,赤腳,拿著紅色膠桶,裡面裝著清潔用品;江穿著一身黑衣,提著半身高的紅白藍袋;鄧穿著背心、「孖煙通」、單邊襪子、拖鞋,無手提行李。 表演過程中,黎的行動都與清潔、堆砌、建造有關,而表演狀態很多時是慌張卻目無表情的,不斷環顧四週,動作急促。江運用各種中西民族樂樂器,有時像是忽然干擾其他表演者,有時又像是為他們作配合,而朗讀與吟唱文本尤其多,用粵劇般的腔調,句詞之間不規則地停頓,重音,拉長。鄧時而把襪子套在手上扮成蛇,呈探索的型態,摸索、觀察著慢慢地移動,多數時候都是靜止與觀望,從他的肢體中能夠清晰看見他所想像的空間與他眼中的人(其他表演者)。綜觀整個表演,我彷彿看見三個人物與時間性,鄧是如孩童般的探索者,黎是經歷、建構、擁有者,江則是從另外時空回看的講述者。


而當中也有令人產生疑惑的地方。例如在江閱讀或吟唱文本時,時不時會出現白話的「唔識讀」,而這顯然不是文本當中的,當江的表演形式(音樂與粵劇腔調)如此有營造情境的特質時,聽到白話確實會有脫離表演情境的觀感。

例如在黎的作品《客廳》,媒介描述有水晶燈、英泥、麵粉、植物標本油,單觀看作品時只能看見水晶燈與模具塑形的電子蠟燭。在表演期間,黎戴上頭燈在作品底下混合英泥與麵粉,然後拆下水晶燈的一部分放在混合物上,再把一瓶植物標本油倒進去,後又把一串拆下的水晶球再放進油裡。當中我好奇的是,這些材料是在表演時才被運用還是展品本身的製作材料呢,而表演者分了兩次像是量度份量一樣加入標本油,後又揣度一陣才決定把水晶球面朝還是背朝放進油裡,這些行為在完成後似乎都並沒有功能性,表演者在完成動作後又立刻去做下一個看似無關的行為,但同時我可以觀察到黎的慌張與焦急狀態在整個表演過程都存在。這段或可以理解為將material拆解再重新組合,可是脫離型態的重組與表演過程中的許多不明確動機,又該如何觀看?我的疑問是:展品本身是包括表演在內才成一體的嗎?有多少是即興的可變動因素,又有多少是作品框架內的現場變數把控,多少是task based的execution?表演狀態更重要還是行為更重要呢,或你想要觀眾看見哪樣?不同媒介的表演者又是怎樣被搭配在一起的?作為觀眾我是有困惑的,最困惑在於有多少是有意圖的抉擇有多少是交給現場的,而我想這也是近來時常看見群體現場行為表演時會產生的疑惑。


結束表演後的問答時間,鄧子豐有表示除了少部分安排好的task,他在形體方面更多是去觀察並想像眼前處境,再去給予回應,例如如何想像觀眾兩椅之間的空隙作書架,如何觀看「電視」(江耀榮作品)等。後也有觀眾講述自己的理解,是每個表演者都是獨立於自己與空間的故事裡,但又時而會有相互回應的時刻。我想近年來香港出現更多的行為表演對業界環境總是有好的影響,多元且時刻變化的媒介無可置疑是自由的,就正如我曾經理解的裝置藝術一樣,但我也會希望看見它慢慢生出自己的體系與語境,那可以理解為與觀眾溝通的橋樑。因為藝術也是本著渴望深刻的溝通與連結而產生的吧,而我總感覺到當代藝術與大眾的距離就只差一線了。


圖片由作者拍攝。

@oat.and.note

-

 家 中 蔭 影 𝙎𝙝𝙖𝙙𝙤𝙬𝙨 𝙄𝙣 𝙈𝙮 𝙃𝙤𝙪𝙨𝙚

展覽日期:17/5 - 10/6

展覽地點:Wure Area 九龍灣宏照道11號寶隆中心B座707室

Facebook專頁:WURE AREA

Instagram專頁:wurearea




Tags:

Commentaires


Recent News
bottom of page